大学生城市文化教育基地
您当前位置是: 首页» 基地建设» 大学生城市文化教育基地
北京大学生城市文化教育基地

         北京大学生城市文化教育基地

  基地介绍

  一、基本概况

  2011年,我校以思想政治理论教学部为主,整合学校各方面资源,结合学校办学特色,成功获批北京市首批大学生素质教育基地——北京大学生城市文化教育基地。

  基地负责人王伟教授长期从事高等教育的教学、科研与管理工作。曾作为副校长分管学校的本科教学工作8年, 2005年8月至今,任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党委副书记,负责学生工作。王伟教授对目前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有深层的把握,对教育教学改革的方向有深刻的理解,对大学生素质教育有较多体会,具有协调各部门、调动各方面资源开展“大学生城市文化教育”的工作经验和管理能力。近年来,发表了《浅谈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的大众化教育观念》、《改进教育模式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效》等教育教学方面的论文多篇,作为主持人获得北京市教学成果奖二等奖一项。在分管学校教学工作期间,推动实验室调整合并、专业优化整合工作,实行按专业大类招生、柔性设置专业和学分制、弹性学制、辅修专业学习等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贯彻以评促建的工作方针,组织了迎接教育部1998年的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价和2004年的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的工作,取得较好的成效。

  基地建设目标以对大学生进行现代城市理念的教育与培养及现代公民意识的教育与培养为主要工作内容。

  (一)对大学生进行现代城市理念的教育与培养

  城市理念现代化是城市化良性发展的关键因素。城市理念主要不是对城市进行自然的、经济的、发展规模的认知与理解,而是对城市精神和文化特质等方面的价值关切和意义把握。面对城市化进程中“政绩工程”、“数字专制”、“GDP崇拜”等“见物不见人”的现象,树立生态城市、和谐城市、人文城市的城市理念显得尤为重要。生态城市理念倡导人与环境的共栖和共生,彰显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致力于城市生态文明建设;和谐城市理念立足于人与自然、人与人、精神与物质的和谐,在形式上体现为多文化的和谐共存、城市经济的和谐发展、科技时代的和谐生活、社区细胞的和谐运作以及城市和乡村的和谐互动。人文城市理念坚持以人为本,大力弘扬人文精神,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持续改善保障民生,不断繁荣发展文化,构建文明和谐环境,提高城市的人文向心力、文化竞争力和文明感召力。基地以大学生为教育主体,以帮助学生树立生态城市、和谐城市、人文城市的现代城市理念为教育内容,以帮助他们成为承载和践行现代城市理念的未来的城市建设者为教育宗旨。

  (二)对大学生进行现代公民意识的教育与培养

  人是城市建设、管理以及城市文化创造的主体。当代大学生作为未来城市建设的主体,除了具备现代城市理念之外,还应该具备现代公民意识。惟有如此,才能为现代城市发展提供良好的智力支撑。现代公民意识主要包括正确的权利与义务意识、正确的自我意识和国家意识等重要内容。众所周知,公民意识不会自然而然地形成,它需要社会参与基础上的教育涵化。而大学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基地,历来是培养现代公民意识的主渠道。于是,对大学生开展公民意识教育,塑造大学生的公民人格以培育现代市民群体,帮助他们在积极追求个人的价值、尊严和利益的同时尊重并维护国家利益,使大学生实现从“百姓”向“公民”的转化,为社会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打下坚实的“人力”资源基础,就成了基地建设的另一个重要内容。

  二、条件建设

  基地以学校党委书记为工作小组组长,以主管学生工作的副书记和主管教学的副校长为副组长,由教务处长、宣传部长、学工办主任、团委书记、文法学院院长及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主任为工作组成员、由学校党委副书记任基地主任,整合全校力量开展教育教学活动。基地现有校内在职教师12人,其中教授6人,副教授5人,讲师1人,80%以上的教师拥有博士学位,有校内退休教师2人。在对大学生进行文化素质教育中,我校培育了“北京小城镇规划设计与实施保障机制研究”“建筑伦理学”两个科研团队。团队成员具有建筑学、哲学、伦理学、社会学和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科背景及研究经历,学科结构比较合理,专业基础比较扎实,开展学术创新团队建设,汇聚教育队伍。